学科建设

电子信息

学科科教融合特色突出,围绕计算机技术、大数据科学与工程、仪器仪表工程、控制工程与光电工程、网络与信息安全、人工智能等专业领域,各领域均有“大平台+大团队+大项目+大成果+大应用”支撑,综合实力强劲。

学科队伍建设方面。拥有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,国家突贡专家等国家级人才4人,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等省级人才33人,博士生导师38人,以及来自浪潮、山科集团等行业导师40余名,学科队伍力量雄厚,年龄和结构合理,教科研能力突出。

学科平台建设方面。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和20余个省部级平台,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机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10亿元。立足服务于山东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和创新型省份建设,助力学科高效发展。

学科人才培养方面。构建了“产、学、研、用”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,拥有青软创新学生实践基地等10余个学科实践教学基地,形成交融支持、协调运行的校企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新途径。学生发表论文237篇,获国家级重要奖励73项。

学科科研成果方面。在算力互联网建设、海洋智能感知、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等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,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,省部级及以上科研经费超3亿元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、省科技进步/技术发明一等奖5项。

学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。解决算力提升“卡脖子”问题,支撑黄河流域、蓝色海洋、军民融合等战略发展。构建智慧海洋感知系统,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,为维护领土主权和争取海洋权益起到关键作用。智能物联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等多个油田、煤矿进行应用,显著提升国家油气勘探服务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。